2017 年 8 月 18 日 12:23 ,科技圈著名大 V 发微博称支付宝小程序公测代码文档明目张胆地“拷贝不走样”微信小程序,连开发人员的名字也没有去掉……

博文一出,科技圈瞬间就炸开了锅,网络上各种声讨铺天盖地。

说时迟那时快,离爆料相差仅仅 3 小时,支付宝官方知乎号就发布了一篇名为《给微信小程序工程师的致歉信》的文章,就“抄袭事件”向微信小程序团队致以深深的歉意。

态度之诚恳,手脚之快速,支付宝这次危机公关不得不让人点赞。
然而,也是在 8 月 18 日这天,勤奋的微信小程序一下子出了:小程序分享支持自定义封面图;公众号及小程序客服可发送小程序卡片;开放获取发票抬头以及指纹识别等 5 大新功能,可以说是十分勤快了。但腾讯万万没想到,半路杀出个支付宝。
这一天,支付宝对外正式宣布,小程序开放开发者公测。即便是顶着“抄袭”的名号,却还是赚足了关注度,及时的危机公关也能博得“认错态度好”的群众好感。更深层的一点在于,此次“抄袭事件”也是在向广大 B 端(开发者与企业)喊话:支付宝小程序与微信小程序的程序层语法一致,支付宝小程序的开发成本会很低哟。
也许是尝到了“高调做事”的甜头, 9 月 20 日,支付宝为小程序的“正式出道”办了一场发布会。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支付宝小程序的优势与发展方向,依托健全的业务积累与独有的信用评估体系两大法宝,支付宝正式开始了“逆袭”之战。
绝招一:业务积累
早在 2013 年左右,微信就慢慢将业务伸向了便民服务的开展上,先后开通了代缴水电煤、宽带费,有线电视费,信用卡还款等“轻应用”,从人人都用得到的服务开始,将移动支付逐步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在微信支付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,支付宝已经将移动支付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海外,用户赴海外到指定商户购物可直接用支付宝付款且无需手续费,部分国家支持支付宝退税……
正是这一系列扎实的业务积累,支付宝小程序在尚处于公测阶段,就已与包括 ofo 、 Airbnb 在内的知名企业达成了战略性合作,这位支付宝小程序上线后的“成功案例”添了非常重要的一笔。
支付宝长久以来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,目的只有一个,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,与用户的生活深度绑定,让用户离开不了自己。
绝招二:独有的信用评估体系
由于需要涉及大量“金钱交易”,一直以来支付宝都非常注重提高自己的安全性,并于 2015 年 1 月 28 日,上线“芝麻信用”,开始进一步完善支付宝安全体系。凭借着这一套独有的信用评估体系,自 2015 年以来,支付宝先后涵盖了金融、酒店、服务、等行业达成紧密合作,只要用户芝麻信用达到一定分数,即可享受相应的服务,如免押金住酒店、免押金骑共享单车等。
此次随着小程序的推出,既能帮助 B 端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提升用户体验、丰富业务形式;也有利于提高 C 端用户的粘性与参与度。
绝招三:广而深的线下分布
2011 年 5 月 26 日,支付宝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一张移动支付牌照,自此变开始了其线下支付的战略性部署,并于 2014 年第二季度开始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。虽然后来微信后来者居上,但依然无法撼动支付宝称霸第一的地位,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,经由支付宝完成的线下支付占全国总效益的 64.2%。此外,支付宝积极开通与线下商户的合作关系,互惠互利的政策让线下商铺更愿意向顾客推荐支付宝付款,这也为支付宝日后推广小程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。
绝招四:给足开发者甜头
据可靠消息显示:部分开发者自 2016 年 7 月就开始参与内测,支付宝更是从 2017 年 1 月初加大了邀请内测的范围,上线君身边也有不少开发大牛位列邀请列表,此等虚心向学的态度不仅吸引了相当一批业内人士的参与,也帮助了支付宝与部分企业达成初期合作。
支付宝小程序聚合页的“精品推荐”列表,对于企业与开发者都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,与微信坚持的不做流量分发所不同的是,支付宝小程序从一开始就给足了开发者和企业甜头。这不仅是基于支付宝本身的“服务 B 端用户”的宗旨,也是得益于支付宝前期战略性部署的成功。
对于开发者来说,因为已经经历过微信小程序的前期缓冲,加上小程序市场的日趋走俏,据了解,已有部分开发者与企业流露出对支付宝小程序的兴趣与意向。作为国内早期一批开始做小程序开发的上线了sxl.cn ,在众人还对小程序前景不报希望甚至看衰的情况下,毅然决然组建了一支开发团队,历时数月的繁复打磨,推出了涵盖十大行业的小程序开发平台,这份勇气和魄力十分难得。凭借着出色的产品和专业度,已有不少知名品牌在上线了sxl.cn 发布了小程序,其中就包括邵阳日报、郝景芳工作室、 2345 网址导航……

赫景芳工作室小程序

邵阳日报小程序

2345小程序
毫无疑问,现在是小程序的时代,不管是含着金汤匙出生,还是顶着压力迎难而上,最后还是要靠自身过硬的实力来说话。支付宝小程序能否顺利逆袭,仍然存在着很多变数,但值得肯定的是,小程序作为未来互联网的新形态,已经初见端倪。而谁能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,就要看各方接下来的动作了。